“辛辛苦苦培养的技术*,在业内稍微有点名气就被银行挖走了。”一位AI公司的中层向《AI金融评论》抱怨道。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不止一家科技公司与我们提起人才流失这一难题,而这在BAT这些互联网大厂身上更为多见:自己公司的*和银行多打几次交道,一来二去的可能就“看对眼了”,宁愿回到金融机构的怀抱。

现在的银行不再像当年那样对科技和互联网反应迟钝,这批在科技公司磨练过的、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自然成为银行的“挖角”*。

除了薪资,科技公司似乎并没有太多招架之力。通常为企业文化和团队凝聚力而设的“花名”体系,甚至成为部分科技公司“严防死守”的招数之一,让技术*公开曝光时统一用花名对外,尽可能减少真实个人资料露出,试图阻止银行把*挖走。

“这应该是互金‘凉了’之后的第二波回流。”该中层感慨,随着互联网金融被监管“速冻”,近几年确实出现过一波人才被迫流向金融机构的情况,但如今的这波回流却多了一些主动转向的意味。

有些金融科技人才心中的天平,似乎又向传统机构倾斜了——为什么科技公司不再是他们的“*顺位”?

纵观从业者们的选择和观点,个中缘由可大致分为三点:

钱,薪水和工作体验、工作量不相匹配;

人,行业思维、工作风格、可能出现的派系斗争,各方面合不来;

势,更多金融机构有了科技转型思维,科技公司在监管大势下风头不如以往。

钱是多,但性价比低

薪资,无疑是科技公司留住人才们的*招数,业内也普遍认为金融机构的薪资福利不如科技公司有吸引力。

但并非所有人都愿意只为了钱就留下来。

“钱确实多出不少,但留在互联网大厂的金融云部门,实在不划算。现在不比以前,项目的交付不等于结束,要为了客户24小时stand by,加班开工,随叫随到,这都是家常便饭。”

李盟(化名)刚刚离开一家大厂不久,已经接到了一家银行科技子公司的offer。

在他看来,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总额的高低,要看性价比:“工资平均下来,时薪可能还没有在银行高吧。”开出两三倍的薪水往往也意味着,一秒要掰成两三秒花。

无论是已成气候的大厂,还是在各个细分赛道耕耘的、尚在创业期的金融科技公司,都难逃加班的劫。

也有科技公司中层向《AI金融评论》透露,确实有相熟的*与公司提薪协商未果,宁愿降薪加盟金融机构。

而另一位正在寻觅金融机构工作机会的程序员,担心自己如果没有大幅晋升,很难在大厂留到35岁以后,年龄的焦虑驱使他寻觅一份“可以做得长久一点”的工作。

“(待在科技公司)好是好,但终究是一碗青春饭。”

区块链公司、征信公司、大数据风控公司,和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

近年来,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布局,纷纷成立专门的金融科技部,或是升级原有的信息科技部门,独立的科技子公司更是成为众多银行的标配。

从数据来看,银行系科技子公司在薪酬方面的吸引力,有望追上甚至超过金融科技公司们。

目前,金融科技人才的薪酬只见涨不见跌,特别是技术研发类岗位,薪酬涨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近期一份来自科锐国际的《2021人才市场洞察及薪酬指南》(下称《指南》)也指出,大数据风控、AI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化转型类岗位,跳槽涨幅在20-3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