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资问题其实只是一层“遮羞布”。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AI金融评论》强调,不适应互联网公司的文化,是不少人才回到金融机构的首要原因。
“内卷太严重了,回银行的话,‘卷’得至少没那么厉害。”其中一位银行业人士感慨。
这种水土不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竞争压力,在科技公司内卷,绩效标准严苛,使他们转身向往起传统机构“体制内”的安稳。在科技公司短暂工作过的该银行人士也指出,金融机构的内部的体系也趋于稳定,人事动荡、派系斗争的情况要比大厂或初创公司少。
“虽然银行同样派系林立,但大多派系已经运转地*成熟,派系的历史越长、规模越大,对中低层的员工来说越没什么大影响。毕竟斗争是大佬们的事,炮火落不在我们身上。
“而科技巨头的金融部门,派系还没有形成气候,规模也不大,所以即便是普通员工,也会卷入到高频的站队和小斗争中,虽然闹腾得不大,但时不时扰乱你,很心累。”
多份行业报告也指出,在今年的经济形势下,银行的中高管人员跳出体系需要更大的魄力,寻求银行体系内或者同业机构内的工作机会,也在情理之中。
另一位曾在城商行和科技巨头“反复横跳”的技术*则表示,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在管理体系上的差异较大,很多人适应不了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又或者是饱受部门协作不畅通、权责不分明之苦,“我身边很多朋友经常跟我抱怨,BATJ的金融云部门,管理*混乱。”
他指出,管理混乱是多重因素导致的:
首先,部分管理层的*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是想方设法,从领导那里要到更多人,拿更多资源,把盘子做大,快速晋升,再进入下一轮循环。但*终,也导致了整个团队的动作变形。
要知道,当前的金融云,是一块需要“堆大量人头”的业务。人越多,才能接得住更多大型项目;项目多了,营收涨了,公司自然会给更多Headcount(职员总数)和资源,相应地,你才能做更多事。
这让很多管理层,冲着“要人”和“要资源”去。结果,*核心的产品打磨、质量管理、团队流程体系建设,ISV合作、项目交付,反倒成为优先级靠后的工作。
这种情况在任何IT公司都存在,但在BAT更加严重,究其原因,是互联网本身的“基因缺陷”。
BAT这样的互联网公司,To C部门的人效*高,躺着赚钱,利润率远高于云计算之类的B端业务。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目前各大互联网巨头的云事业群,已经成为公司*占人头的部门之一,但亏损也可能*严重。
“人*多,但营收和利润*,云部门要再从集团手上拿更多Headcount,变得*难。即便是**的高管空降,银行出身,带着核心客户跳槽过来,也经常会因为要不到人,无法开展业务,郁郁不得志,只好失意重回银行。”一位云公司高管也向《AI金融评论》抱怨道。
不得不跑马圈地式的工作模式,一步步让管理者们的决策,变形、扭曲、短视。
起初他们表示理解,毕竟业务起步不久,需要经历一个改善的过程。可是这种混乱,随着项目的增多、不同背景人员的增加,他们发现,内部组织流程优化的难度越来越大,似乎很难有实质性的好转。
“互联网公司的云部门,要么集团给予不设上限的支持,要么让其独立运作,否则原有的基因和原有组织模式,会产生大量干扰,不得不走弯路。”
其次,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云部门,还有一项更头疼的问题:工作流程以及考核标准的更替。
“很多金融云的员工,是从To C互联网业务线调过来的。相当于你原本是知名品牌的流行服装设计师,搜集好市场需求,把握好时尚趋势后,在背后运筹帷幄去设计衣服,做出来什么,消费者就得穿什么。
“而现在,角色变了,你成了一位裁缝,是一位给品位堪忧、态度恶劣的土大款,量身定制多套服装的裁缝,而且长期贴身服务,对方稍有不满意,立刻得修改。
“To C业务线的人来到金融云,依旧以服装设计师的工作模式和态度,去做裁缝的活儿。管理层怎么扭转他们的心态,怎么让他们适应新流程,怎么考核,难度都*大。同时,让互联网大厂的原住民员工,和从外部IT公司员工搭档,磨合适配,更是棘手得很。”前述技术*表示。
关于大厂们组织文化、管理水平的讨论,近年来也逐渐增多,该技术*也提到,组织文化背后也反映了一些晋升逻辑、行事风格,这些因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人才们的去留。
这些BATJ的金融高管们,出走又回归的原因之一,还有“磨合”:
传统金融机构高管进入互联网公司后,由于思维模式、做事风格迥异,很难与互联网公司的高管以及下属完成有效的磨合。如果一位空降的高管在两年内都没有搭建好自己的班子,出局是必然的结果。
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出身的人才们,因薪资福利和行业前景而来,却无法适应从甲方到乙方的身份转换。
“以前都是被服务的甲方,现在却是随传随到的乙方,再去直面甲方的很多需求,心里多少有些落差。”另一位刚离开银行不久、进入到某知名金融云团队的从业者也感慨。
正如前文所言,如今很多项目上线,并不是合作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另一位服务过金融机构的SaaS企业高层就向《AI金融评论》表示,这意味着团队要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大中型金融客户更要求专属团队、贴身服务,个性化需求不少,服务难度比以前更大,这种挑战不是谁都吃得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