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跳出“钱”和“人”去看,潮水的方向也已有所转变。

“去年年底开始,监管的重压已经*明显了。”多位受访者都提到了监管因素,认为这也让不少人才对科技公司的前景感到悲观。

部分大厂高管的回流,正是因为监管机构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审查愈加严格,上市变得愈加遥远,手中的股票成了一张白纸,套现遥遥无期。

回想数年前互联网金融红*一时,银行业增长放缓,大批人才跳出传统机构,追逐风口。

但如今P2P彻底清退,大数据公司遭严打严查,互联网存贷双杀,牌照的管制、监管条款的限制下,《指南》认为,整个人才市场趋于冷静,小公司、细分领域越来越难有生存空间,市场出现饱和。


稳健合规,又再次成为部分人才择业的*标准。

诚然,有一部分人才回流,是因为在科技公司“待不下去”,才选择回到金融机构。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金融机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需要人才、更懂人才。

机构们试图摆脱自己“大象转身”的刻板印象,主动拥抱科技变革的姿态,也更吸引人才向他们靠近。

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新冠疫情直接让金融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客户经营已不再停留于传统的展业模式,服务的每一环都会是精细化经营的体现,金融机构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更是急剧上升。

而那些在互联网公司历练过的人才们,正好可以把互联网的经验和资源,带回至传统金融机构。这类拥有双重背景的人,自然在数字化转型时代下,深受企业家们的青睐,给足人力和财力,让其在公司大展拳脚。

前述科技公司中层也表示,*们经过千锤百炼,既懂技术又懂业务,这种“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自然也就成为金融机构们“挖角”*。

《AI金融评论》也注意到,部分曾有BATJ工作经验的中高层,选择过自行创业、成立AI金融公司,但也在*近两年回到金融机构的体系之内,担任银行系科技子公司的业务线负责人。

不难看出,大型金融机构向中小机构,通过科技子公司/科技部门,输出自身沉淀多年的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已是大势所趋。监管层也通过多次发声,鼓励大机构“挑起重担”。对科技子公司的重视和扶持,也意味着科技人才们在选择回到金融体系时,有了更合适的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