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通过ACCA考试的多个科目,首先我们要用对学习方法,同时更要注意不要陷入学习方法上的误区,从而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如何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学习方法误区的小技巧,下面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一、打破 “死记硬背”,建立 “逻辑化理解”
ACCA 的知识体系(尤其会计准则、管理模型、税法规则)强调 “为什么这么规定”“在什么场景下应用”,而非单纯记忆条文。
对准则 / 公式:追问 “底层逻辑”
例如,学习 IFRS 9 金融工具分类时,不仅要记住 “摊余成本、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三类,更要理解分类依据 ——“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 和 “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即 “是否仅为本金和利息的支付”)。理解后,面对具体案例(如 “企业持有的债券既打算持有到期又可能出售”),就能判断应归入哪类,而非死记分类名称。对公式(如 F2 的盈亏平衡分析、F9 的 WACC 计算),要明确 “每个变量的含义”“公式的适用前提”(如 WACC 计算需假设 “资本结构不变”),避免套用错误。
对理论模型:结合 “场景化应用”
例如,P3 的 “波特五力模型”,不能仅记住 “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 等五个维度,而要思考 “在餐饮行业,供应商(食材商)的议价能力受哪些因素影响?”(如食材是否易替代、采购量占比)。通过真题案例(如 ACCA 教材中的案例分析),将模型与具体行业、企业问题绑定,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调用。
二、拒绝 “碎片化刷题”,转向 “精准化复盘”
ACCA 题目灵活,盲目刷题(尤其重复做同类简单题)效率极低,关键是通过错题找到知识盲区和思维漏洞。
分阶段刷题,聚焦 “高频考点 + 薄弱项”
基础阶段(学完一章后):做章节练习题,重点关注 “是否理解核心概念”(如 F6 中不同税种的征税范围);
强化阶段(学完科目后):做近 5-10 年真题,按 “题型 / 考点” 分类统计错题(如 F7 中 “存货减值”“收入确认” 的错误率),针对性补学教材对应章节;
冲刺阶段:模拟考试环境做套题,训练时间分配,同时复盘 “是否因审题失误丢分”(如忽略题干中的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 20X5” 而错用数据)。
错题复盘 “三问”
每道错题都要明确:
错因:是知识点不懂(如完全不会做)?还是理解偏差(如混淆相似概念)?或是粗心(如计算错误、漏看条件)?
关联知识点:该题涉及哪些核心考点(如 P2 的 “资产重估” 涉及 IAS 16 和 IAS 36)?这些考点的逻辑链条是否完整?
改进措施:若知识点不懂,需重新精读教材 + 看讲师解析;若理解偏差,需对比 “正确思路” 与 “自己的思路” 差异,记录典型误区(如 “误以为所有生物资产都按公允价值计量,忽略‘无法可靠计量时用成本模式’”)。
三、跳出 “纯理论学习”,强化 “输出型训练”
ACCA(尤其 P 阶段)的主观题要求 “用专业逻辑分析案例并给出结论”,仅输入知识(听课、看书)不足以应对,必须通过 “输出练习” 强化表达能力。
主观题 “结构化写作” 训练
针对论述题(如 P1 的公司治理分析、P5 的业绩评价),养成 “结论→论据 1→论据 2→结合案例” 的答题框架。例如,题目要求 “评价某公司的预算管理系统缺陷”,可按:
结论:该系统存在 XX 缺陷(如过于僵化,未考虑市场变化);
论据 1:预算编制基于固定假设(如销量不变),但实际市场需求波动大(结合案例中 “销量下降 20%” 的数据);
论据 2:未纳入部门间协同因素(如生产部门与销售部门的预算脱节);避免 “大段文字堆砌” 或 “只谈理论不结合案例”。
英文表达 “精准优先,而非华丽”
不必追求复杂句型,重点是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逻辑。例如,描述 “存货跌价” 时,用 “IAS 2 requires inventory to be measured at the lower of cost and net realisable value” 比 “Inventory should be written down if it's expensive” 更规范。平时可积累高频表述(如 “management'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MD&A)”“material misstatement”),但需结合具体语境使用,避免生搬硬套。
四、避免 “科目孤立学习”,构建 “知识联动网络”
ACCA 科目间关联紧密(如 F3→F7→P2 的会计进阶,F5→P5 的业绩管理延伸),需主动串联知识点,避免 “学一门忘一门”。
画 “知识关联图”
例如,学完 F9(财务管理)的 “资本预算” 后,可关联:
F2(管理会计)的 “相关成本与非相关成本”(资本预算中需区分增量现金流);
F6(税务)的 “税盾效应”(折旧抵税对现金流的影响);
P4(高级财务管理)的 “跨国资本预算”(考虑汇率风险、政治风险)。明确 “前导知识如何支撑后续学习”,既能巩固基础,又能为 P 阶段的综合题铺垫思路。
利用 “跨科案例” 整合知识
例如,分析一个 “企业扩张决策” 案例时,可主动调用:
F7:扩张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影响(如固定资产增加、折旧计提);
F9:扩张项目的 NPV 计算(评估可行性);
P3:扩张的战略匹配度(如是否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这类综合分析,强化知识的 “横向联动”。
五、拒绝 “盲目追赶进度”,坚持 “节奏化规划”
ACCA 科目多,急于求成易导致基础薄弱,需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进度,避免 “学不完就裸考” 或 “囫囵吞枣记考点”。
按 “难度梯度” 分配时间
例如:
偏记忆类科目(F4 公司法、F6 税务):前期多花时间梳理框架(如按 “税种→纳税人→税率→优惠政策” 分类),后期集中记忆细节;
偏计算类科目(F2、F5、F9):前期重点理解公式逻辑,中期通过大量计算练习熟练度,后期复盘易错题型;
偏综合类科目(P 阶段):预留充足时间研究真题案例,模仿标准答案的分析思路。
设置 “阶段性目标”,而非只看 “总进度”
例如,备考 F7 时,可将目标拆解为:
第 1-2 周:掌握 IAS 1(财务报表列报)、IAS 2(存货)等基础准则;
第 3-4 周:攻克复杂准则(如 IFRS 9 金融工具、IAS 38 无形资产);
第 5-6 周:集中练习报表合并(难点)+ 真题套题训练;每个阶段结束后检验效果(如能否独立完成一套报表编制),避免 “学了但没完全学会”。
总结
ACCA 学习的核心误区本质是 “重形式轻本质”—— 要么死记硬背忽略逻辑,要么盲目刷题忽略复盘,要么孤立学习忽略关联。跳出误区的关键是:以 “理解应用” 为核心,以 “精准输出” 为手段,以 “知识联动” 为框架,同时结合自身节奏科学规划。这样不仅能提高通过率,更能真正构建起 ACCA 强调的 “综合财务思维”,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阅读排行
- 1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为何纷纷开启“涨薪”模式
- 2 持有ACCA证书可以从事的岗位有哪些,ACCA证书的含金量怎么样?
- 3 ACCA证书有用吗?国内对ACCA证书认可度怎么样?
- 4 ACCA证书在国内认可度高吗?哪些行业可以用到ACCA证书?
- 5 收藏!ACCA 与 5 大财会证书互认攻略,一键解锁多国执业资格
- 6 ACCA证书在国内有用吗?ACCA证书在国内含金量高吗?
- 7 ACCA证书在国内的含金量怎么样?ACCA证书在国内有什么用处?
- 8 ACCA和CPA如何选择?考哪个比较好?
- 9 ACCA 证书申请指南 + 多国认可度盘点,考完试别错过这些!
- 10 一文详解安徽工业大学ACCA专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