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上确实存在很多“CFA无用论”的声音。
一、职业方向错配:CFA不是万金油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CFA的知识体系高度专注于投资管理(Asset Management) 和投资分析(Investment Analysis)。
如果你志在投行(IBD)的承销保荐(IPO、M&A)业务:你会发现CFA学的股权投资估值、财报分析虽然有用,但投行更看重的是会计(CPA)、法律(法考)、建模、人脉和执行力。CFA在这里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如果你志在金融科技(FinTech)、量化交易(Quant):这些领域更看重编程能力(Python、C++)、数学和算法功底。CFA涉及的量化内容相对基础,深度远远不够。
如果你在商业银行做信贷或柜员:日常工作和投资分析关系不大,CFA的知识基本用不上,自然觉得“无用”。
如果你在保险公司的精算或销售岗位: respective的精算师考试(SOA/CAS)或销售技巧才是核心。
结论:如果一个人的职业赛道与CFA的核心应用领域不匹配,他自然会觉得花费巨大精力考下的证书“没用”。
二、投入产出比(ROI)不理想
CFA的投入是巨大的,包括:
时间成本:平均需要1000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持续3-4年,会挤占大量的休息、社交和陪伴家人的时间。
金钱成本:注册费、早鸟考试费、教材/notes费用加起来需要数万元。
然而,它的回报却不总是立竿见影的:
不保证找到工作:雇主招聘时看的是综合能力(学校背景、实习经历、面试表现、专业技能),CFA只是一个加分项,绝非决定性因素。没有人仅凭一张证书就能拿到offer。
不保证升职加薪:在很多机构,证书津贴可能只有每月一两千元,与数万元的投入和数年耗费的心血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升职的关键还是业绩和能力。
当有人付出了巨大成本后,发现职业生涯并未发生质的飞跃,就容易产生“CFA无用”的想法。
三、证书本身的局限性
理论性强,实践性弱:CFA教材是高度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框架,但真实的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需要的是快速学习、信息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不代表能做好投资。
通过人数增多,稀缺性下降:随着全球通过CFA考试的人越来越多,其稀缺性和光环效应正在减弱。
它是“能力的证明”,而非“能力的本身”:CFA证明了你有毅力、掌握了系统的金融知识,但并不直接等于你具备了高超的投资直觉或资源整合能力。
所以,CFA到底有没有用?
结论是:CFA非常有用,但它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对于目标是买方(Buy-side) research(研究员)、portfolio management(投资组合管理)、equity analysis(股票分析)等领域的人来说,CFA几乎是必需品,价值*。
因此,在决定是否投入CFA之前,最关键的一步是: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想清楚CFA是否是你实现目标拼图中不可或缺的那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