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A考试自学还是报培训班?

CFA全称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特许金融分析师),是全球投资业里*为严格与含金量*的资格认证,被称为金融*考的考试,《金融时报》杂志于2006年将CFA专业资格比喻成投资专才的“黄金标准”。CFA涵盖十门课程,知识面覆盖范围广。CFA考试为全英文试卷、全英文做答(包括教材),故考生的英语水平应建立在正确理解试题及正确表达考生观点的基础之上,一般来说大学英语四级以上水平即可。

CFA自学还是培训

那么CFA考试自学还是选择报培训班呢?

既然你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就说明你已经大致认可了CFA证书的含金量了。但是你还在纠结自学CFA还是报培训班学CFA,挡在你前面的无非是两个障碍:时间和金钱。如果你开始权衡所花的时间和金钱是不是值得,那说明你已经具备了学习金融的基本认知 ——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

那到底哪些人是需要报培训班的呢?主要是三类人:

·时间不充足的人。

·自我约束能力弱的人。

·金融基础差的人。

首先,时间成本高的人。

我们以CFA一级为例,CFA官方建议每个级别的学习时间是至少250个小时,250个小时是什么概念呢?如果你能够每天坚持抽出完整的2个小时左右的有效学习时间(注意:“有效学习时间”,很多同学对学习时间这件事有些误解,以为捧着书就是在学习。),每周至少*5天的话,需要多久呢,大约半年。当然这250小时是建立在你对英语阅读理解没有障碍的前提下。

那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评估一下,这个时长对你来说有没有可能性。如果你的工作时间较长,回家要陪孩子,不定期地还有应酬,那么你就属于这一类时间成本比较高的人。我们在算时间成本的时候其实考虑是时间的机会成本。

所谓机会成本(经济学常识),就是你放弃的其他选择所能带给你的*收益。这个话有点绕,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有30万,可以用来买部车,也可以用来读个MBA,或者开个咖啡店,如果你选择买车,那么你放弃的其他选择中*的那一个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人们典型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我去参加培训班,我要花多少成本。这里的成本指的是会计成本,在这种前提假设下,人们会*力根据会计成本*小,风险*小的情况下做出选择。

而机会成本的思维是,如果我不参加培训班,那我就需要花多更多的时间去自学,那我可能会失去什么?我可能会失去和小哥哥,小姐姐约会的机会;可能会失去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时间和金钱都是稀缺资源,因此任何选择都是有成本的,把机会成本纳入考量,会很大程度上改变你的决策逻辑。

培训班对你来说就是花钱买时间,花在培训班上的成本是看得到的,而你的时间成本有可能是看不到的东西组成的。如果万一,我是说“万一”,*次没有过,那么1级考试要等上半年,2、3级要再等上1年,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败在了重来的路上。所以学金融,先算清楚时间这笔看不见的账。

其次,自我约束能力弱的人。

大部分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高于平均,行为金融学里面把这种认知偏差叫做 Overconfidence —— 过度自信。也就是说,人往往有一种高估自己的倾向。就好像大部分的男生都认为自己的车技高于平均;大部分的股民都认为自己的投资水平好于平均。

而现实是,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服从正态分布的,所以大多数人只可能在平均水平附近,更何况自我约束能力这种人性的弱点,其整体平均水平本来就不高。

当你刚刚报完名的时候,那时候的你刚刚打满鸡血,肾上腺素满格,错觉的认为每天自律的花几个小时来学习一下,对自己来说似乎不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人会发现坚持下来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CFA考试是个持久战,*终能获得证书的不一定是*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有耐心的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反人性的事,如果本身自我约束力比较弱,那么你需要的是:

1)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氛围

2)共同备考的战友,摆脱孤岛效应

3)管家式的监督

或许参加培训班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金融基础弱的人。

好了,如果你的自我认知是“基础比较弱”,不管是不是真的弱,至少说明你在这方面不够自信,那么*就是先给自己吃一颗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