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全面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金融上“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到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近日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这一总体目标,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8月24日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海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五个方向抓好《规划》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

01

提出打造

“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具体目标


吴清表示,在《规划》制订过程中,重点有以下三方面考虑:


◎ 一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四个放在”的重要要求,落实“三大任务”,强化“四大功能”,特别是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 二是坚持国家战略定位,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坚定基石,以扩大开放作为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动力。


◎ 三是对标国际*标准、*水平,把握国际经济金融*趋势和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了1个总体目标和6个具体目标。


就总体目标而言,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对记者表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在国际国内格局的大背景下进行考虑。


“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全面融入和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从金融上‘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李峰说,“在内循环方面,完善和健全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外循环方面,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业开放和资本账户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非居民投资者会青睐人民币资产,上海作为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将更加巩固。”


据吴清介绍,6个具体目标可概括为打造“两中心、两枢纽、两高地”。


◎ “两中心”即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生态系统更加成熟,更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需求;金融科技中心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助推城市数字化转型。


◎ “两枢纽”即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基本确立,促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币跨境使用枢纽地位更加巩固,“上海价格”国际影响力显著扩大。


◎ “两高地”即国际金融人才高地加快构筑,金融人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营商环境高地更加凸显,国际金融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规划》同时提出了由7个预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包括金融市场规模、直接融资功能、金融开放程度、金融科技发展共4个维度,更加注重发挥上海金融市场在促进直接融资中的作用,注重反映国际化程度,注重金融科技创新等*发展趋势,突出规划引领作用。

“总体目标同时提到,2035年上海将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是纽约和伦敦,地处北美和欧洲板块。而亚太板块则缺少一个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考虑到亚太板块的人口规模和GDP增长率均大幅超过欧洲和北美,超越欧美、主导全球经济的格局会很快实现。该板块内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呼之欲出,上海将成为这个金融中心的有力竞争者。”李峰说。


吴清表示,上海将从“国际化、市场化、数字化、绿色化、法治化”方向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着力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 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化机制,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资金供给;


◎ 加快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增强金融科技全球竞争力;


◎ *探索金融绿色化路径,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 切实加强金融法治化建设,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